4亿人13万亿年消费 薅单身狗毛的时候到了

近十年榜单显示,日用品正在集体变小,功能更细分,一人份商品蹿红。过去一年,天猫迷你款的销售增速比普通款高出15%,其中,迷你微波炉销量增长970%、迷你洗衣机增长630%、速食小火锅增长210%……

商品是时代的缩影,直接映射社会的变化。这些数据体现的是“单身经济”的崛起,宣告的是“单身社会”的到来。

第四次单身潮来了

爸妈、姑姨、叔舅、情感专家、社会学者、媒体舆论……作为一个大龄单身青年,你是否总遭到明枪暗箭地攻击:你单身,你有病。

我的朋友Z小姐32岁,这两年从东北老家回来后总是大倒苦水:父母催婚,七大姑八大姨见面就问“你怎么还没结婚”,面现一副她很不正常的表情。

所以比起老家,Z小姐更喜欢呆在北京。在这里,她不再是一个异类。在她身边还有很多单身生活的伙伴——没结婚或结过婚。

不是单身有病,而是社会的变革,“明枪暗箭”们没有看见。

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,单身人口已经数百万。《中国统计年鉴2017》显示,从全国范围来看,2016年我国的单身人口就已经超过2.4亿。如果这些人组成一个国家,将是世界第五大人口国。

我国第四次单身潮已经到来。与前三次的“被动”相比,第四次单身潮则要“主动”很多。

虽然现代观点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,但是古今中外皆非如此。婚姻组建的家庭是作为一个社会经济单元,为个体提供庇护和支持,这也是许多女性遭遇家暴后不愿离婚的主要原因,因为她们的经济不独立。

经济基础决定婚姻建筑。随着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,孔武有力在生存生产上不再占有优势,更多女性获得工作机会和经济独立,随之而来的是许多传统观念被打破,一部分人开始逃离婚姻。

走向“单身社会”是当代社会发展趋势。

2012年,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·克里南伯格出版《单身社会》一书,通过丰富详实的资料和对多国独居人士的调查观察,得出结论:单身社会正成为一次空前强大、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。

美国在2010年就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是单身,独居是仅次于无子女夫妻家庭的第二大家庭形式。社会福利保障最优的北欧更是如此,瑞典、挪威、芬兰、丹麦是独居比例前四位的国家,斯德哥尔摩60%的人单独生活。在亚洲,日本单身人口占成年人口的40%左右,韩国这一比例约为30%。

大趋势下,中国的单身人群也增长迅速。民政部2015年统计,35岁以上依然单身的人群比10年前上涨了4倍多。从2014年开始,我国的结婚率持续下降。

作为全国独居比例最高的城市,在上海,每4户中就有1户是独居。然而根据现有政策,单身的非沪籍人员不可买房。

主动选择单身生活的社会群体,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能负担得起这样的生活。根据单身人口的数量和消费能力,有机构测算我国单身经济年消费规模可达13万亿元。

“单身狗”是“单身贵族”

F先生今年38岁,当同龄人忙于为抚养家庭奔波时,他却在规划旅行路线。他非常喜欢一家小众旅行社,但报名的年龄上限是39周岁。因此,他想在最近两年把想走的路线全部走完。

在提升个人生活品质的花销上,F先生远远高于周围的已婚人士。他非常注重仪表,不仅每周固定去健身房三次,还不时去美容院护理皮肤。

F先生的生活像“贵族”一样,与人们想象中悲惨的“单身狗”生活截然相反。

提及单身人群,许多人总将其视为社会问题,是一种自恋、社会道德崩溃以及公众生活锐减的现象。甚至有专家称,单身损害经济,因为单身人群不用承担家庭责任,因而工作缺乏动力,支出也不如已婚人群。

这些人错误地把“单身、单独”和“单调、孤独”混为一谈。单身者选择的是前者,而不是后者。通过长达七年的观察和研究,克里南伯格在《单身社会》中指出,单身生活实际上是趣味横生的,独居也并不是孤立离群的。

绝大多数单身者热忱地投身到社会与社交生活中,他们比同龄已婚人士更热衷于外出就餐、锻炼身体、参与艺术及音乐课程、公众活动、演讲以及公益活动。甚至有证据表明,比起与配偶居住的已婚人士,独自生活的人身心更为健康。

在国内,陌陌发布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,在社交软件上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的单身者是非单身者的两倍。在线下,单身者参与社交活动心态更开放,参与Party的人群是非单身者的六倍。

因此损害消费一说显得有些靠不住。早在2007年,《新周刊》就曾发布《中国单身报告》,在16个城市的1024个单身样本中,不经考虑购买奢侈品者占28.6%;16%的人至少每周去一次酒吧、KTV等娱乐场所;31.6%的人每月最大开销为自我娱乐消费或聚会等社交消费,这三项指标均高于已婚人士。

据英国一项调查,单身者一年比已婚者多花5000英镑,独居一生的人要比已婚的人多花25万英镑。一个普通意大利家庭,每人每月吃喝的平均消费是187欧元,而单身人士则达320欧元。

单身群体自我意识强、注重生活品质和个性化表达,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挑战,还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,比已婚人士更看淡储蓄。这个群体,已成为当下拉动消费升级的主力大军。

今年在天猫购买迷你冰箱的人数增长超过33%,这类冰箱常常放在卧室,用来冰镇酒、水果和面膜;还有迷你投影仪,“双11”开启预售后超过10万人把它放到了购物车;表现最突出的是迷你语音智能音箱,今年销售量增长16000%。

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,我国单身男性远多于单身女性,但大城市里,单身女性比例高于单身男性。这个女性群体受过良好的教育,职业能力和消费能力也更强。

“单身经济”一词本就来源于经济学家麦卡锡2001年提出的“单身女子经济”的概念:“她们是广告业、出版业、娱乐业和媒体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,因为独身而且收入不菲,是最理想的顾客。因为与其他阶层相比,她们更有花钱的激情和冲动,只要东西够时髦、够奇趣,她们就会一掷千金。”

在美国,单身女性已经成为置业群体中增长最快的部分,仅次于已婚人士。在中国,有比较强经济实力的单身女性也会尽量购置房产。

英国作家伍尔夫在《一间自己的房子》中写到:有一间自己的屋子,女人就可以平静而客观地思考……她们的单身可能暂时,也可能永恒,只有房子是她们生活中最坚挺的本钱。

现在,“单身经济”不再局限在女性身上,众多白领和中产阶层的男性消费潜能也被激发出来。这庞大人群的生活喜好,已经在改变衣、食、住、行、娱乐、社交、养老等各个产业,同时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。

收割“单身潮”红利

现代生产和服务为单身生活提供了种种便利。然而,S女士唯一感觉不好的是吃,并不是担心一个人去餐馆吃饭尴尬,而是作为一个吃货,为不能多点几样菜而遗憾。

而今,美团外卖平台上,有很多餐馆都开始提供小份,可以双拼或多拼,即使一人份也可以吃到两三个菜。空闲的时候,S女士开始自己在家做菜,有很多小巧又兼具多功能的家电,使用起来既方便,又不会浪费食物。

利用大数据,天猫敏锐地捕捉到单身人士的这一需求,帮助商家摸清了市场。100克装大米、200毫升红酒都是在其推动下诞生的,它们也成为今年同类单品中销量增速最快的产品。某家冰箱专卖店还准备推出专门用于冰镇香水的袖珍冰箱,“需求量真的很大”。

其实,单身潮早就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商业,例如,已经有20年历史的呷哺呷哺;售卖轻食的24小时街边便利店,特定区域的店面还有专门就餐区;可以分拆组合的家居,宜家三分之一商品的购买者是单身人士。

以贴心服务成名的海底捞近年来专门为单身人士准备了毛绒玩具,进餐时放在客人对面陪伴。成都火锅名企“皇城老妈”则干脆孵化了壹小馆,主打一人食小火锅,像日式回转寿司一样,座位围绕着中央厨房岛。

现在,自助式迷你KTV包房、一人健身、单身公寓、独自旅行都是兴起产业。F先生钟情的旅行社,参加者80%以上都是单身人士。

如今,“单身狗们”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、固定的消费群体。调查报告显示,他们普遍青睐影视、旅行、运动健身,其中男性对健身、科技和音乐等方面兴趣浓厚;女性则更偏好护肤、时尚潮流和健身等领域。

在传统消费场景,单身经济还是小众;但在互联网经济中,单身经济则已成为一大主流。

互联网经济解决了单身消费者的三大需求:服务、娱乐和社交,因此也滋养了大大小小的互联网企业。

美团点评65%的外卖订单来自单身客户;在电商平台购买小袋独立包装食品的主力军是90后“单身狗”;订购互联网鲜花的女性用户超过一半是为了“取悦自己”。

视频网站、直播软件、网络小说、网络漫画提供了娱乐粮食,付费人群中单身比例高居不下。陌陌、探探等社交软件和网络游戏更是依靠单身人士才支撑起来一片天……

虽然社会观念和制度还惰性依旧,但“单身经济”的崛起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,它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世界,影响着大众生活。对利益和需求最敏感的商人,早已开始薅单身的狗毛,收割了第一波红利。

“巨大宝矿”改变未来

对于未来,Z小姐选择不婚,她想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事业中,也知道自己的强势性格不适合婚姻,因此放弃了结婚生子。

F先生则还是想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结束单身,只是这个以精神契合为前提的“合适”比较难。

S女士对单身与否保持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,她选择活在当下。

在《新周刊》的那份调查中,85%的受访者是因为现实条件和自我生活经验,主动选择了单身生活,而面对传统的婚姻观念,38.1%的人不为所动,30%的人略受影响。

未来,中国单身和独居人群的比例不会像欧美国家那样高,不过以文化相近的日韩平均水平来计算,我国也会有4亿以上的单身人口。

这样一个巨大宝矿,会让商业越来越向单身经济倾斜,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服务单身群体。除了眼前的消费提升,养老、投资理财、医疗保险、科技发展方面的变革才刚刚开始。

Z小姐妈妈总是担心女儿老了怎么办?Z小姐自己却充满信心,既然未来会有各种“机器娃娃”,也会有各种“机器护士”。何况一个芯片就可以实现与外界无缝连接,她心脏的一个异常跳动都会被监测到,绝不会发生“孤独老人惨死家中多日无人发现”的悲惨新闻。

“单身社会”改变了人类对自身、对亲密关系的理解,也将改变人类成长和老去的方式。就像蝴蝶效应一样,每一个改变都会在经济领域刮起一场飓风。

与此同时,单身经济的崛起又会加速单身社会的进程。未来,人工智能、基因医药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,将让人摆脱生育和体力的束缚,单身和非单身生活都可以是幸福的生活方式。

根据克里南伯格的观察,在舆论媒体无处不在、人与人高度紧密相连的社会中,独自生活反而能令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,以及更懂得享受伴侣的陪伴。

让人感到孤独的,不是单身本身,而是心能否自在。


上一篇: 社区拼团这个风口能刮多久?

下一篇: 为了自救 ofo“拼了”